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歐盟承諾10年內投入1500億美元發展新一代數字產業,以扭轉與美國、東亞國家和地區等競爭對手在芯片與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上不斷擴大的差距,但只是通過砸大錢提升自主能力的計劃被認為可能效果不會明顯。
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以及與中國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突顯了歐洲對數字自主性提升必要的意識,美國也在解決對外國技術的依賴。
報道指出,歐盟支持這項「數字羅盤」計劃的經費來源是由去年通過的7966億美元復蘇措施基金(Recovery and ResilienceFacility)中,提撥20%給這項數字轉型計劃,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執行副主席韋斯泰格(Margrethe Vestager)表示:「我們需要減少對他國關鍵技術的依賴。」不過目前轉型計劃尚未批準,未來也將設置監管體制,以確保資金有效利用。
缺乏重量級企業將增大挑戰
歐盟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表示,該計劃的具體目標之一是希望到2030年,歐洲的半導體產值將至少占全球的20%,而去年這一比例為10%。
只是這項計劃并不被看好,報道指出,要將市場占有率從美國和亞洲芯片廠轉移到歐洲公司將是個挑戰,因為歐洲缺乏像英特爾或臺積電這樣的重量級企業,可以為數據中心、智能手機以及筆記本電腦等行業制造各式各樣的芯片。
目前歐洲大型半導體公司包括半導體生產設備制造商艾司摩爾(ASML),以及專門生產小型車與工業用芯片的英飛凌(InfineonTechnologies )與恩智浦半導體(NXPSemiconductors)。
歐洲半導體公司數量早呈萎縮
上海龍洲經訊(GavekalDragonomics)技術分析師王丹(DanWang)表示,事實證明很難改變芯片業的現狀。他說:「正如中國大陸的表現那樣,只靠砸大錢并不一定能保證成功。」王丹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歐洲的半導體公司數量在萎縮,需要非常大的努力來爭取美國和亞洲的領導地位,而美國和亞洲也在大力投資。」
報道還認為,盡管整個歐洲普遍認為需要減少對關鍵領域的依賴,但歐盟成員國之間在如何避免貿易保護主義以及歐盟制造的產品是否比多元化的供應鏈更好的看法上仍存在分歧。